中文名称:数学研究通讯杂志
刊物语言:中文
刊物规格:A4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教育部
创刊时间:1985
出版周期:季刊
国内刊号:22-1396/O1
国际刊号:1674-5647
邮发代号:12-134
刊物定价:0.00元/年
出版地:吉林
时间:2025-05-27 10:14:39
每年的四五月份,对于莘莘学子而言,是一个紧张而又关键的时期,各类学位毕业论文都迎来了集中评审季。在这一阶段,学生们辛苦撰写的论文将接受专家们的严格审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毕业以及未来的学术发展。而我,凭借多年指导研究生进行英文论文写作的丰富经验,以及深度参与学位论文和各大期刊稿件评审的切身体会,深知英文写作规范中那些看似细微却至关重要的细节问题,对论文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接下来,就让我为大家详细分享一下这些需要注意的细节。
顿号“、”,作为中文输入中特有的标点符号,在中文写作里发挥着分隔并列词语或短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不少英文PPT中,我们却常常能发现这一标点符号不合时宜地出现。这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在拷贝粘贴中文文档时,只专注于将中文表述翻译成英文,却完全忽略了“、”这一标点符号在英文中的不适用性。
举个例子,在一份介绍实验步骤的英文PPT中,原本应该用逗号“,”来分隔不同的步骤,如“First, prepare the reagents; then, set up the equipment; finally, conduct the experiment.”(首先,准备试剂;然后,安装设备;最后,进行实验。)但有人却直接从中文文档拷贝过来,翻译成英文后,依然保留了顿号,变成了“First、prepare the reagents; then、set up the equipment; finally、conduct the experiment.”,这样的表达在英文语境中显得格格不入,会让读者感到困惑。
更令人惊讶的是,我甚至在某位大咖、院士的PPT中也见过这样的错误。这充分说明,国人在这一细节上确实容易犯错。毕竟,在日常的中文写作习惯中,我们频繁使用顿号,而在英文写作中却几乎没有它的用武之地。这种习惯的差异,使得很多人在转换语言环境时,难以迅速适应,从而导致了错误的产生。
空格的合理使用也是英文写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虽然大家都知道英文单词之间要加空格,这是基本的语法规则,有助于区分不同的单词,使句子结构清晰。但标点符号前后的空格如何正确使用,却往往被很多人忽视。
括号“()”在英文中常用于补充说明或插入信息。括号前后需要加空格,这是为了让句子结构更清晰,使读者能够明确括号内容与主句的关系。例如,“The experiment (conducted in 2020) was successful.”(2020年进行的实验取得了成功。)在这个句子中,括号前后的空格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括号内的内容是对实验时间的补充说明,而不是句子主体的一部分。
然而,紧邻“()”的里面则无需加空格。比如“(The data is collected from this source)”,括号内直接紧跟内容,不需要额外的空格。如果括号内加了空格,会使句子看起来不协调,也不符合英文书写规范。
逗号和句号前面的空格是不需要的,空格要放在这些标点符号的后面。例如,“He is a student, and he studies hard.”(他是一名学生,并且学习很努力。)“I like reading books. I read every day.”(我喜欢读书。我每天都会阅读。)逗号和句号前面的空格如果存在,会让句子排版混乱,增加读者理解句意的难度。而正确的空格使用,则能让句子层次分明,易于阅读。
在引用参考文献时,不同的杂志有不同的格式要求,这一点需要作者格外注意。有的要求姓在前、名在后,有的则恰恰相反。这种差异体现了不同学术领域和期刊的规范偏好,作者必须严格按照目标杂志的要求来书写作者姓名。
在大多数情况下,姓会要求写全称,名字则用缩写,缩写后面要加一个表示缩略的符号“.”。例如,作者全名为“John Smith”,在参考文献中应写成“Smith, J.”或“J. Smith”(根据杂志要求选择排列顺序)。这种格式要求有助于明确作者的姓氏和名字,方便读者查阅和引用。
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正确理解缩略符号“.”的正确使用方法,误以为要在每个单词后面都加一个缩略符号“.”。比如,“ACS Catalysis”的正确缩写形式应该为“ACS Catal.”,但有人会错误地写成“ACS. Catal.”。这种错误的缩写方式不仅不符合规范,还会让参考文献看起来杂乱无章,影响论文的整体质量。
再比如,杂志“Fuel”本身就不需要缩写,因为它的名称简洁明了,无需再进行缩略。但有人也会把它写成“Fuel.”,这同样是一种不必要的错误。
关于中国人的名字缩写,我们汉语拼音中有卷舌音,比如“zh”、“ch”和“sh”。有人在缩写名字的时候会把卷舌音的两个声母都保留,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既然是缩写,只保留首字母即可。例如,“Zhang Wei”缩写为“Z. Wei”即可,这样既简洁又符合规范。
还有一点,关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组成的名字缩写,我个人认为缩写为第一个字的首字母就可以了。比如“Li Ming”,缩写为“L. Ming”即可。当然,也有人喜欢同时保留名字中所有字的首字母,如果是这种情况,建议中间用“-”连接首字母,如“Li-Ming”。因为中国人的名字不同于外国人,外国人的名字除了姓氏和自己的名字之外,中间还会有教名等,所以缩写后会有很多“.”,但中国人通常除了姓氏之外只有一个名字,采用这种缩写方式能更清晰地表达名字信息。
一些常用的数学符号,如对数符号“log”或“ln”,无论它们出现在哪里,首字母都不能大写。这是数学符号书写的基本规范,有助于保持数学表达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例如,在数学公式中,“log x”和“ln y”的写法是正确的,而“Log x”和“Ln y”则是错误的。大写首字母的错误使用会让公式看起来不规范,也可能导致读者在理解数学含义时产生误解。
单位符号,如千克、千焦或千米的单位符号应该为“kg”、“kJ”或“km”,其中的字母“k”同样不需要大写。单位符号的规范使用是科技论文中数据表达准确性的重要保障。例如,在描述物体的质量时,“5 kg”是正确的写法,而“5 KG”则是错误的。大写字母的使用会让单位符号看起来不专业,也不符合国际标准。
英文科技论文中还有一些比较习惯的搭配或惯用表述。比如,X - 射线衍射得到的图在英文中最惯用的搭配是“XRD patterns”。这种固定搭配在化学科技论文中非常常见,是经过长期学术实践形成的规范表达方式。
一些光谱、能谱和波谱图则用“spectrum/spectra”来表示。“spectrum”是单数形式,“spectra”是复数形式,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使用。例如,“The spectrum of this material shows a characteristic peak.”(这种材料的光谱显示出一个特征峰。)“The spectra of different samples were compared.”(比较了不同样品的光谱。)
h3 - TPR或Nh4 - TPD得到的曲线用profiles或curves来描述。这两种表述方式都能准确地表达曲线的含义,但在具体的论文中,可以根据作者的习惯和期刊的要求进行选择。
SEM和TEM的图片则用images来表示。例如,“The SEM images show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sample.”(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了样品的表面形貌。)“The TEM images reveal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material.”(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揭示了材料的内部结构。)
反过来,在中文表述时,我们可以将XRD称为“图谱”,但很多人写作时会写成“XRD谱图”。因为光谱、能谱和波谱图对应的英文单词都是“spectrum/spectra”,所以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不能正确使用“能谱图”、“光谱图”和“波谱图”也是一些常见的不规范表述。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根据具体的光谱类型,如“能谱图”“光谱图”“波谱图”等,而不是简单地加上“XRD”等前缀。
另外,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指的是研究其kinetics,而不是研究其dynamics,虽然这两个英文单词的意思看上去差不多,但二者的本质有明显不同。“kinetics”侧重于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而“dynamics”则更广泛地涉及物理系统的运动和变化。在科技论文中,准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对于准确表达研究内容至关重要。
总之,科技论文写作中的这些细节问题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对论文的质量和专业性有着重要影响。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必须高度重视这些细节,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书写,才能提高论文的质量,使其在学术评审中脱颖而出。